获奖 时间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主要完成人 |
1989年 |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 特等 | 陶宝祺、汪炼、陈棣忠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 | 优秀 | 沈嗣昌、蒋璇、易仲芳 | |
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优秀 | 阮宝华、杨为柱、李洪兴 | |
1993年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 | 二等 | 胡寿松、邓为民、徐肖豪、林代业、吴庆宪 |
系统强化能力培养,促进高质量电气技术人才成长 | 二等 | 刘迪吉、曲民兴、严仰光、王素菊、詹晓东 | |
1997年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教材) | 二等 | 李顺林、王兴业、唐羽章、肖军 |
自动控制原理(教材) | 二等 | 胡寿松、沈程智、林代业、李言俊、孟宪蔷 | |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 二等 | 王适存、乔新、樊蔚勋、高正、丁运亮 | |
2001年 | 工程图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全方位教材体系的建设 | 二等 | 刘苏、王荣珏、李海燕、陈炳发、卜林森 |
紧密结合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 二等 | 陶宝祺、梁大开、袁慎芳、陈仁文、熊克 |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公共实验体系研究与基地建设 | 二等 | 伍贻兆、孙久厚、周建江、王友仁、刘正勋 | |
2005年 |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控制理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 二等 | 胡寿松、吴庆宪、刘春生、丁勇、王凤如 |
研究生自动化领域高新技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开放性实验教学基地建设 | 二等 | 姜长生、王友仁、姚睿、储剑波、孔德明 | |
立足基础、面向学科、深入专业进行现代图学课程的创新建设 | 二等 | 刘苏、王静秋、陈炳发、贾皓丽、常锋娟 | |
2009年 | 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胡铃心为代表的学生创新群体的培育 | 二等 | 昂海松、童明波、黄金泉、周来水、余雄庆 |
2014年 | 拓展内涵融合创新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系列课程体系 | 一等 | 施大宁、吴平、杨雁南、刘小廷、王东生、刘友文、李香莲、潘风明、许秋生、孔实 |
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自主研学的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改革与成效 | 一等(合报) | 胡仁杰、王成华、堵国樑、黄慧春、王勤、管秋梅、王友仁、王凤华、臧春华、顾玉军、邢丽冬、顾晓洁、姜斌、傅淑霞、周建江、赵扬、葛玉蓝、赵良法、赵国安、郁斌 | |
面向航空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二等 | 朱如鹏、朱荻、陈蔚芳、郭宇、陈富林、安鲁陵、朱永伟、赵东标、周燕飞、刘苏 | |
2018年 | 依托优势学科 构建与实践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 一等 | 高存法、邓宗白、唐静静、沈星、史治宇、陈建平、张丽、严刚、金栋平、刘先斌、史志伟、蒋彦龙、顾蕴松、孔垂谦、王中叶 |
本土原创学说引领的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 | 二等(合报) | 刘思峰、韩伯棠、方志耕、赵先、党耀国、徐海燕、谢乃明、菅利荣、钟华、吴和成、袁潮清、米传民、胡明礼、侯福均、关叶青、王建才、楚岩枫、陶良彦 | |
需求引领,学科协同,跨界融合——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二等 | 聂宏、江驹、左敦稳、陈国平、王严、周佼佼、楼佩煌、沈星、徐正扬、郑祥明 | |
确定问题域 提升亲和力 追求实效性 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 二等 | 徐川、何畏、王岩、王晖、双传学、孔令华、赵玲、侍旭、陈红桂、杨波、昂海松、刘伟 | |
2022年 | 空天科技竞争时代电子信息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吴启晖,雷磊,王成华,张小飞,洪峰,黎宁,江爱华,皮德常,李雪飞,昂海松,潘时龙,刘伟强,臧春华,孔莹莹,黄彬,牛臻弋,徐燕明,张璐 |
集成学科优势 融汇产教资源 构建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 二等 | 孔垂谦,施大宁,陶勇,朱建军,王成华,朱如鹏,侍旭,李君,梁文萍,王静,刘长江,袁磊,钱钰,贾佳丽,赵子玥,高存法,毛军逵,陈兵 | |
高端制造业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 | 李迎光,朱荻,郝小忠,陈蔚芳,隋少春,朱如鹏,毛军逵,游有鹏,徐九华,楼佩煌,何宁,江爱华,朱增伟,丁文锋,卢文壮 | |
需求引领 价值塑造 能力提升,航空科技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冯绍红,高存法,陆洋,郑祥明,佘明,许静,韩楚,钱征华,沈星,魏小辉,吕宏强,胡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