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
1 | 使命担当 追赶超越 着力培育现代飞行器设计拔尖创新人才 | 夏品奇、姚卫星、郑祥明、顾蕴松、余雄庆、徐锦法、蒋彦龙、史志伟、周永惠、储瑾蓉 | 航空宇航学院 |
特等奖 |
2 | 需求引领,学科交叉,跨界整合——航空航天领域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聂宏、江驹、左敦稳、陈国平、王严、周佼佼、楼佩煌、沈星、徐正扬 | 研究生院、机电学院、航空宇航学院 |
特等奖 |
3 | 确定问题域 提升亲和力 追求实效性 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 徐川、何畏、王岩、赵玲、孔令华、陈红桂 | 能源与动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特等奖 |
4 | 基于互联网突出自主性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王成华、洪峰、刘伟强、王龙军、胡志忠、邵杰、葛玉兰、夏永君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5 | 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航空航天材料类课程改革与建设 | 梁文萍、王少刚、江爱华、缪强、占小红、沈鸿烈、易洋、姚正军、顾冬冬、汪涛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务处 |
特等奖 |
6 | 本土原创学说引领的管理定量方法课程改革与建设 |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徐海燕、谢乃明、菅利荣、吴和成、袁潮清、米传民、胡明礼、关叶青、楚岩枫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特等奖 |
7 | 计算机软硬件协同贯穿式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陈兵、孙涵、冯爱民、皮德常、马维华、朱小军、陈丹、杨志斌、陈海燕、王立松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特等奖 |
8 | 实施“群星计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 | 陈夏初、王晖、侍旭、宋凯、王静 | 学生处 |
特等奖 |
9 | 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构建特色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体系 | 黄志球、王立松、江爱华、袁家斌、潘梅园、王珊珊、刘绍翰、朱敏、臧洌、黄衍玺 | 信息化处 |
特等奖 |
10 | 工程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高存法、邓宗白、唐静静、沈星、史治宇、陈建平、张丽、严刚、金栋平、刘先斌 | 航空宇航学院 |
一等奖 |
11 | 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多元化培养方法教学与实践研究 | 赵万忠、金智林、王春燕、李舜酩、魏民祥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一等奖 |
12 | 面向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多层次递进式电气工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 王晓琳、陈杰、陈新、阮新波、秦海鸿、王勤、任小永、蒋冬青、刘闯、邓智泉 | 自动化学院 |
一等奖 |
13 |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模式——面向航空航天工程的控制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 吴庆宪、姜斌、张绍杰、陈复扬、唐超颖、刘剑慰、熊智、丁勇、盛守照、曾庆化、齐瑞云、夏静萍、陈晓明 | 自动化学院 |
一等奖 |
14 | 基于成果导向的航空航天特色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绍杰、姜斌、刘建业、刘春生、李涛、熊智、盛守照、唐超颖 | 自动化学院 |
一等奖 |
15 | 国防特色学科引领的面向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 夏伟杰、黎宁、臧春华、潘时龙、潘明海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16 | 能力与特色并举,“点-线-网”融合的通信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 徐大专、周建江、黎宁、雷磊、张小飞、朱秋明、夏伟杰、陈小敏、宋晓勤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17 | 面向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郭宇、陆永华、唐敦兵、安鲁陵、吴讯、于明礼、陈蔚芳、陈炳发 | 机电学院 |
一等奖 |
18 | 《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教材建设及实践(教材) | 陈蔚芳、王宏涛、薛建彬、楼佩煌、罗福源 | 机电学院 |
一等奖 |
19 |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 周来水、金霞、郭宇、安鲁陵、田威 | 机电学院 |
一等奖 |
20 | 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隋东、吴薇薇、高强、胡荣、包丹文 | 民航学院/飞行学院 |
一等奖 |
21 | 课程·团队·教材——本科留学生数学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 | 王正盛、曹荣美、王彤、张娟、宋大伟 | 理学院 |
一等奖 |
22 | 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周德群、朱建军、张骥骧、蔡啟明、庄品、陈晔、周鹏、张钦、许静、李南、陈洪转、张力菠、章玲、周志鹏、庞依达、虞先玉、何沙玮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23 | 构建层次化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 范祥涛、刘长江、徐智鑫、王珺琳、王秀文、李迟、梁道华、钱钰、刘芳、王素敏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24 | 短期课堂 长效实践——航天工程人才创新培养体系 | 陈卫东、盛庆红、王博、于敏、孔繁锵、井庆丰、仲伟志 | 航天学院 |
一等奖 |
25 | “研竞结合”新范式在高水平运动队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 杜长亮、刘海涛、吕玉军、陆森召、郁建华 | 体育部、教育部体协 |
一等奖 |
26 | 航空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 袁青、陈国平、郑祥明、董燕、沈星 | 航空宇航学院 |
二等奖 |
27 | 飞机设计专业国际化综合改革与实践 | 李洪双、张明、肖天航、朱书华、朱程香 | 航空宇航学院 |
二等奖 |
28 | 前沿科技与本科生教学相融合的创新培养机制 | 彭瀚旻、芦小龙、金家楣、时运来、王一平 | 航空宇航学院 |
二等奖 |
29 | 面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 王春燕、周冠、赵万忠、王源隆、李玉芳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二等奖 |
30 | 基于工程特色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综合教学改革实践 | 刘海春、王勤、郭健、翁晓光、罗运虎、金艳、游霞 | 自动化学院 |
二等奖 |
31 | 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中的“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群建设 | 吴宁、周芳、葛芬、张颖、邱旦峰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2 | 新工科引领下的集成电路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 陈鑫、刘伟强、卜刚、吴宁、王成华、葛芬、张颖、周芳、邱旦峰、周玉斐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3 |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 薛建彬、叶明、唐敦兵、陈蔚芳、陈柏、王辉、田宗军 | 机电学院 |
二等奖 |
3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实习实践平台与课程体系建设 | 占小红、梁文萍、姚正军、冯晓梅、陈照峰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35 | 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 司海青、刘星、陈大伟、蔡中长、高振兴 | 民航学院/飞行学院 |
二等奖 |
36 | 飞机电气系统课程建设 | 周洁敏、郑罡 | 民航学院/飞行学院 |
二等奖 |
37 | 问题驱动 研讨引领 打造创新型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 李晋斌、杨雁南、方正、吴平、张广斌、阚彩侠 | 理学院 |
二等奖 |
38 | 基于“创意工场”的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 赵中建、李伟、汪浩文、吴讯、董湛 | 艺术学院、机电学院 |
二等奖 |
39 | 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实验开发为依托,提升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水平 | 马维华、薛善良、陈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40 | 程序设计基础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 皮德常、臧洌、王珊珊、李静、陈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化处 |
二等奖 |
41 | 以学生获得感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教学改革 | 徐地龙、邓伯军、孙卫卫、马杏苗、薛葵、陈红桂、徐华伟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二等奖 |
42 | 需求导向型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王萌、赵端正、余江波 | 继续教育学院 |
二等奖 |
43 | 全立体网络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 杨雪花、陈瑜、倪亚红、杨易、张跃 | 学生处、校工会 |
二等奖 |
44 |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外泛在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建设 | 李曈、杨兰芳、袁红卫、殷丽、刘存杰、赵晨洁 | 图书馆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