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单位:
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创新群体建设,持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深入开展,学校决定新建一批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大学生主题创新区旨在利用现有校内外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依托具有丰富科研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创新实践条件建设、师生团队建设和创新实践训练,实现教师团队指导下的学生群体自主管理和自主服务,形成良好的师生从游局面。
经过主题创新区负责人申报、学院择优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确定2018年度新建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名单如下(按申报顺序排列)。被遴选的和暂未被遴选的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各学院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年度专业建设项目中考虑持续培育,以形成鲜明的育人特色和成绩。
表1 2018年度新建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名单
主题创新区 | 负责人 |
创意工业设计 | 陈炳发、周海海 |
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导航技术大学生主题创新区 | 曾庆喜 |
体系飞行大学生主题创新区 | 魏小辉 |
主动流动控制与飞行控制创新融合技术 | 史志伟 |
传感器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学生主题创新区 | 董大兴 |
大学生航空特色科技创新基地(航模队) | 袁伟 |
电子商务主题创新区 | 米传民 |
光子三维成像技术 | 赵敏 |
航空发动机整机 | 徐建国 |
互联网+生物医学工程 | 陈春晓 |
环境艺术虚拟现实技术大学生主题创新区 | 汪浩文 |
灰色系统主题创新区 | 刘思峰 |
教学信息化主题创新区 | 朱敏 |
微动目标射频感知技术 | 夏伟杰 |
微小卫星创新实验室 | 康国华 |
智能与新能源车辆 | 赵万忠 |
电磁频谱空间认知动态系统 | 吴启晖 |
无人机智能集群大学生主题创新区 | 雷磊 |
社会公益创业主题创新区 | 张亚丽 |
大学生主题创新区成立后,将根据现有条件状况、建设绩效成果和发展方向,支持创新区的条件建设,保证创新区的持续发展,为创新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学校每年12月对大学生主题创新区的条件建设、团队建设、管理运行、学生团队、项目成果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成果显著、运行良好的创新区持续投入,对无明显成效、运行停滞的创新区中止建设。
大学生主题创新区的考核要点为:
应具有明确、稳定的研究主题;优先支持具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或者企业重点需求支持的团队;
形成不少于6-8人稳定的、有实质性指导的教师队伍,鼓励邀请高水平企业专家参与项目指导;
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每年度指导不少于6-8个本科生创新团队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指导学生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每年度指导学生发表2-3项较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鼓励依托创新项目成果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
依托主题创新区,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每年度在创新区内举行4-5次学术沙龙;
具有较为完善的创新项目管理制度。
教务处
201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