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推荐单位 | 获奖等级 |
1 | 飞行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姚卫星、昂海松、陈仁良、顾蕴松、郑祥明 | 航空宇航学院 | 特等奖 |
2 | 强化数学基础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推进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 马儒宁、朱晓星、唐月红、袁泉、张琦、肖光世、王泽军 | 理学院 | 特等奖 |
3 | “飞行器设计、制造与控制研究生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与研究生协同培养实践 | 江驹、夏品奇、沈星、黄金泉、赖际舟、左敦稳、王严 | 研究生院 | 特等奖 |
4 |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改革 | 江爱华、易洋、钱钰、杨玲、蒋卫、贾佳丽、吴庆宪、卢丽丽、潘顺荣、陈陆陆、吕勉哉、袁磊 | 教务处 | 特等奖 |
5 | 优秀博士生培养动态质量控制及实践 | 胡海岩、金栋平、郭万林 | 航空宇航学院 | 一等奖 |
6 | 优化理论,强化实践,启发创新——电机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 秦海鸿、黄文新、曾庆喜、王晓琳、王宇、朱学忠、刘闯、邓智泉、蒋冬青、曹志亮 | 自动化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 | 一等奖 |
7 | 通信类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 徐大专、张小飞、朱秋明、雷磊、陈小敏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8 | 面向社会需求、坚持工程特色,开放性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改革与实施 | 吴讯、陈炳发、周海海、黄念一、陈黎 | 机电学院 | 一等奖 |
9 | 构建“校-院-企”协同育人体系,培养核电行业紧缺人才 | 陈达、张海黔、常树全、汤晓斌、黄彬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一等奖 |
10 | “互联网+”竞赛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 | 马静、米传民、李珊、张骥骧、王涛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11 | 商法双语教程的体系化建设 | 李栗燕、徐华伟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12 | 校企合作:基于研究生工作站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 屈雅红、张犇、吴志斌、韩博、范学智、黄秋野 | 艺术学院 | 一等奖 |
13 | 协同创新特色发展:构建工科院校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 石云龙、王孝存、姜礼福、杨一、蔡忠元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14 | 工程力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高存法、金栋平、邓宗白、刘先斌、周储伟 | 航空宇航学院 | 二等奖 |
15 | 秉传统营氛围练内功磨利器图发展——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 邓宗白、陈建平、王立峰、张丽、唐静静 | 航空宇航学院 | 二等奖 |
16 | 弘扬国防军工文化,坚定报国理想信仰,培育航空航天领域高素质人才 | 王中叶、卢一亭、储瑾蓉、唐正飞、张丽 | 航空宇航学院 | 二等奖 |
17 | 六联动机制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 李舜酩、赵万忠、魏民祥、陈国平、王春燕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二等奖 |
18 | 基于SPOC的航空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 孙志刚、宋迎东、罗贵火、胡绪腾、高希光、徐颖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二等奖 |
19 | 依托专业实验室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甄子洋、王新华、江驹、龚华军 | 自动化学院 | 二等奖 |
20 | 电子线路慕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 洪峰、刘伟强、胡志忠、邵杰、王成华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21 | 机械工程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陆永华、唐敦兵、余厚云、王扬威、赵雪冬 | 机电学院 | 二等奖 |
22 | 大学生机械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 于明礼、刘雷、陈炳发、韩文非、李苗苗 | 机电学院 | 二等奖 |
23 |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种加工》教学体系建设 | 刘志东、沈理达、赵建社、邱明波、田宗军 | 机电学院 | 二等奖 |
24 | 基于“材料专业卓越计划”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与应用 | 梁文萍、郑勇、占小红、陶海军、王少刚、沈鸿烈、乔晓娟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25 | 独具特色的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开创性建设 | 陆中、苏艳、丁萌、芦吉云、陈果 | 民航学院 | 二等奖 |
26 | 理学院“教与学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 王静、王正盛、范娟、卢逸、王亚鹏 | 理学院 | 二等奖 |
27 | 问题导向、教研相长,推动系统工程概论课程建设 | 章玲、周德群、张力菠、张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28 | 油画、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生创作的教学与实践 | 张利华、陈启林、罗璇、熊炜 | 艺术学院 | 二等奖 |
29 | 《卫星遥感》研究性教学耦动系统探索与实践 | 盛庆红、王惠南、王博、井庆丰、沈秋 | 航天学院 | 二等奖 |
30 | 创建航天人文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教改与实践 | 闻新、康国华、高有涛、南英 | 航天学院 | 二等奖 |
3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实践 ——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 | 陈兵、陈松灿、孙涵、王霄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32 |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理工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志球、王立松、潘梅园、朱敏、钱忠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化处 | 二等奖 |
33 |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自考专接本项目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 | 黄山、王萌、张夏菲、陆荣等 | 继续教育学院 | 二等奖 |
3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竞教结合”篮球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 陆森召、贡建伟、杜长亮、金鹏、蔺铎 | 体育部 | 二等奖 |
35 | 打造“生涯导师”队伍,助力学生事业发展 | 王晖、许爱华、沈雪萍、徐俊珠、徐爽、吴庆春 | 学生处 | 二等奖 |
36 | 构建创新实践工程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袁磊、金科、赵子玥、朱建军、袁李华 | 教务处 | 二等奖 |
37 | 完善本科教学运行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 | 潘顺荣、卢丽丽、秦海霞、刘威、周琳、吴炫珊 | 教务处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