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评选结果揭晓,全省共评选出特等奖40项、一等奖120项、二等奖240项。我校组织申报的《工程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确定问题域 提升亲和力 追求实效性 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等2项成果荣获特等奖,《需求引领,学科交叉,跨界整合——航空航天领域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3项成果荣获一等奖,《基于互联网突出自主性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等6项成果荣获二等奖。一等奖以上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列前茅。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遴选与申报工作。2015年本科教学总结会上,学校将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列为“十三五”本科教学重点工作之一。2016年暑期,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认真总结近年来我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在明故宫校区、将军路校区两校区召开了6场教学成果申报选题评审会。学校邀请了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及教育管理专家对各拟申报选题“诊断把脉”,遴选出了33项申报选题。同年,学校组织人力认真筹划、精心编写了“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系列丛书,其中《教学改革与创新》、《优秀教学成果集萃》汇集了历届优秀教学成果及省部级教改课题,为各拟申报成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参考价值。2017年,自省教育厅发布申报通知起,学校通过通信评审、会议评审、专题辅导、成果鉴定等环节,遴选出15项成果申报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并组织专家帮助各成果对申报材料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总结、凝练和提升。
此次获奖成果是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多年探索、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集中体现了学校近年来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成效与特色。学校将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引领激励作用,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潜心教学、聚焦教学、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切实推动我校“双一流”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进程。
我校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 获奖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奖项等级 |
1 | 工程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高存法、邓宗白、唐静静、沈星、史治宇、陈建平、张丽、严刚、金栋平、刘先斌 | 特等奖 |
2 | 确定问题域 提升亲和力 追求实效性 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 徐川、何畏、王岩、赵玲、孔令华、陈红桂 | 特等奖 |
3 | 需求引领,学科交叉,跨界整合——航空航天领域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聂宏、江驹、左敦稳、陈国平、王严、周佼佼、楼佩煌、沈星、徐正扬 | 一等奖 |
4 |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模式——面向航空航天工程的控制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 吴庆宪、姜斌、张绍杰、陈复扬、唐超颖、刘剑慰、熊智、丁勇、盛守照、曾庆化、齐瑞云、夏静萍、陈晓明 | 一等奖 |
5 | 本土原创学说引领的管理定量方法课程改革与建设 |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徐海燕、谢乃明、菅利荣、吴和成、袁潮清、米传民、胡明礼、关叶青、楚岩枫 | 一等奖 |
6 | 使命担当 追赶超越 着力培育现代飞行器设计拔尖创新人才 | 夏品奇、姚卫星、郑祥明、顾蕴松、余雄庆、徐锦法、蒋彦龙、史志伟、周永惠、储瑾蓉 | 二等奖 |
7 | 基于互联网突出自主性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王成华、洪峰、刘伟强、王龙军、胡志忠、邵杰、葛玉兰、夏永君 | 二等奖 |
8 | 面向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郭宇、陆永华、唐敦兵、安鲁陵、吴讯、于明礼、陈蔚芳、陈炳发 | 二等奖 |
9 | 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航空航天材料类课程改革与建设 | 梁文萍、王少刚、江爱华、缪强、占小红、沈鸿烈、易洋、姚正军、顾冬冬、汪涛 | 二等奖 |
10 | 计算机软硬件协同贯穿式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陈兵、孙涵、冯爱民、皮德常、马维华、朱小军、陈丹、杨志斌、陈海燕、王立松 | 二等奖 |
11 | 实施“群星计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 | 陈夏初、王晖、侍旭、宋凯、王静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