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实践工程),并提出以下意见。
一、创新实践工程指导思想
1. 明确创新实践工程建设目标。贯彻“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以学术为本,促进学术繁荣;以航空为本,促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为路径,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确立创新实践工程建设思路。坚持“航空、航天、民航”的办学特色,按照“创新机制、拓展平台、优化资源、培育群体、注重过程、务求实效”的工作方针,以问题为牵引,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并行实施八个专项计划,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全面推进创新实践工程深入开展。
二、创新实践工程工作计划
3. 实施学术科技竞赛计划。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以全国大学生数模、力学、电子设计、机器人竞赛等重大赛事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目标,以大学生科技节为重要载体,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创设富有航空航天特色竞赛活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体系,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支撑,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为载体,构建国、省、校、院四级训练项目体系,形成“了解、参与、主持、指导”递进训练模式。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坚持“兴趣驱动,重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构建创业课程、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5. 实施主题创新计划。设立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加强学生创新群体建设,创新实践机制,创建研究平台,积累技术成果,积淀创新文化,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创新区围绕特定研究主题,设立系列创新项目,形成稳定研究方向,开展系统、专门、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实行教师团队指导下的学生群体自主管理,营造浓郁的学习、实践、创新氛围。
6. 实施自由探索计划。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前沿问题,探索相关领域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项目由学生团队自主提出,选题不受已有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原创性或创新性鲜明,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该计划倡导标新立异,鼓励与众不同,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项目允许失败。
7. 实施工程训练实践计划。贯彻大工程观,以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为牵引,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开发利用、优化整合校内校外工程教育资源,整体建设校内工程训练实践平台,校企共建校外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开设系列化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实施多类型的工程师资质认证培养,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工程项目的团队式学习和基于工程实际的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8. 实施文科实践计划。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践基地,在企业管理、商业经济、新闻传播、人文思想、文化艺术等开展系列、专项、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9. 实施科研训练计划。专项支持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担任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理、助手或科研团队初级成员,接受科研基本训练。通过向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促进师生密切接触和有效合作,创建师生从游、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坚持“循序渐进、注重发展”的原则,建立宽松的准入机制,着力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着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出人才、出成效。
10. 实施学术交流计划。以“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为学生搭建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探究学习、拓展思维、重在交流、广泛受益”为宗旨,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评选优秀学术论文,提高学生论文写作与交流能力。支持学生组建学术交流团队,创办学术刊物,举办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精神。
三、创新实践工程组织管理
11. 加强创新实践工程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工程领导小组”(简称校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科技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校领导小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决定创新实践工程的重要事项,组织协调创新实践工程各项计划的开展。院级教学单位设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工程工作组”(简称“院工作组”)。院工作组负责本单位创新实践工程各项计划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督促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和项目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场地、设施和经费支持等。
12. 建立创新实践工程管理机构。学校设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工程办公室”(简称办公室),成员由各主要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常设在教务处。办公室负责创新实践工程各类计划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宣传展示、检查考核等具体工作。根据创新实践工程的各类专项计划以及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成立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活动的主办单位或主要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活动的宣传、报名、总结等工作。
四、创新实践工程项目管理
13. 项目立项实行开放管理。计划项目的立项坚持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原则,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条件,大力争取社会支持与合作。选题应立意新颖、目标明确、方案合理、技术可行。申请者应为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一般以团队为主。团队成员要有明确分工,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研究。项目指导教师应能充分发挥导师的培养和指导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必要的实验或研究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14. 项目运行实行动态管理。计划项目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定期提交项目进展情况和研究报告,运行周期较长的项目,实施阶段性检查,主要检查项目的工作进度、工作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团队成员工作贡献等。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按照动态激励、滚动投入的原则,根据项目运行效果调整支持力度。经费使用由组长负责,保证使用规范、合理、高效。项目在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或工作无进展的,将终止项目运行,收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
15. 项目考核实行导向管理。计划项目的考核突出能力培养导向,注重过程评价和绩效考核,从知识获取、实践技能、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项目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项目结题须撰写项目总结报告,提交项目研究资料,接受专家评审验收。项目考核分类进行,各项计划可根据计划要求和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
五、创新实践工程保障机制
16. 构建一体化创新实践体系。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丰富创新教育内涵、强化能力培养核心,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创新实践计划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完善创新实践工程的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加强对各专项计划的组织与协调,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实践工程有序实施、持续发展。
17. 营造生态化创新创业氛围。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从通识教育抓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开设创新实践类课程,实行普惠式创新实践教育。搭建项目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报告会,举办成果展示会,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沙龙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教育氛围。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扩大惠及面,打造创新实践品牌。
18. 探索全程化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探索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训练,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引导教师参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采用“传、帮、带”等形式吸引学生及早接触创新实践项目,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过程,鼓励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学习掌握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
19. 建设特色化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各类面向全校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实践资源,有效合理使用场地空间、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图书音像等资源,探索创新实践相关资源开放共享管理运行新机制,推进平台和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创新实践工程各计划的实施,支持各创新实践平台的基础性建设。
20. 完善多样化激励促进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定期评选优秀项目、表彰优秀指导教师,把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将创新实践工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计划项目考核结果认定创新实践学分、评定记载成绩,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院和相关部门服务、支持创新实践工程开展的工作情况,列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经费、条件等方面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设立计划年度经费、专项基金或教改研究、教学建设配套经费,保证计划项目的开展。各类实验室应为创新实践工程项目积极提供技术、场地、设备、器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