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工程以问题为牵引,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并行实施八个专项计划,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图片1.jpg


学术科技竞赛计划。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以全国大学生数模、力学、电子设计、机器人竞赛等重大赛事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目标,以大学生科技节为重要载体,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创设富有航空航天特色竞赛活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体系,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支撑,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为载体,构建国、省、校、院四级训练项目体系,形成“了解、参与、主持、指导”递进训练模式。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坚持“兴趣驱动,重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构建创业课程、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主题创新计划。设立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加强学生创新群体建设,创新实践机制,创建研究平台,积累技术成果,积淀创新文化,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创新区围绕特定研究主题,设立系列创新项目,形成稳定研究方向,开展系统、专门、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实行教师团队指导下的学生群体自主管理,营造浓郁的学习、实践、创新氛围。

自由探索计划。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前沿问题,探索相关领域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项目由学生团队自主提出,选题不受已有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原创性或创新性鲜明,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该计划倡导标新立异,鼓励与众不同,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项目允许失败。

工程训练实践计划。贯彻大工程观,以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为牵引,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开发利用、优化整合校内校外工程教育资源,整体建设校内工程训练实践平台,校企共建校外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开设系列化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实施多类型的工程师资质认证培养,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工程项目的团队式学习和基于工程实际的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文科实践计划。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践基地,在企业管理、商业经济、新闻传播、人文思想、文化艺术等开展系列、专项、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科研训练计划。专项支持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担任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理、助手或科研团队初级成员,接受科研基本训练。通过向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促进师生密切接触和有效合作,创建师生从游、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坚持“循序渐进、注重发展”的原则,建立宽松的准入机制,着力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着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出人才、出成效。

学术交流计划。以“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为学生搭建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探究学习、拓展思维、重在交流、广泛受益”为宗旨,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评选优秀学术论文,提高学生论文写作与交流能力。支持学生组建学术交流团队,创办学术刊物,举办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精神。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