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  省级

获奖时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

2011

拓展内涵,融合创新,构建特色化的工科物理系列课程体系

特等奖

施大宁、吴平、杨雁南、刘小廷、王东生、刘友文、李香莲、潘风明、许秋生、孔实

基于多校共享互融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特等奖

赵宇等(四校合报)

坚持实效原则 彰显五种意识 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

一等奖

陈夏初、王岩、平旭、王晖、赵玲、朱进东、陶勇、张迎春、侍旭、徐华伟

深化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等奖

王成华、王勤、王友仁、臧春华、姜斌、邢丽冬、周建江、赵国安、葛玉蓝、郁斌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体系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聂宏、夏品奇、沈以赴、江驹、刘丽琳、张环、君、王严

创建自动化专业系列课程双语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等奖

姜斌、陈复扬、陆宁云、齐瑞云、王晶

理工科院校多元型、立体化、开放式的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杨莉莉、陈启林、张新明、施大宁、王岩

2013

面向航空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特等奖

朱如鹏、陈蔚芳、郭宇、陈富林、安鲁陵、朱永伟

创新理念 立足本土 接轨一流 全面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

一等奖

聂宏、夏品奇、江驹、陈国平、姜斌、左敦稳、刘少斌、王严、张卓、黄金泉

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三链”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周德群、朱建军、庄品、陈晔、谢乃明、周鹏、方志耕、党耀国、蔡启明、李南

信息安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一等奖

陈兵、秦小麟、钱红燕、燕雪峰、王立松、王国军、杜庆伟、马维华、袁家斌、王箭

创新引领创业——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陈夏初、刘益平、王晖、江爱华、周克印、刘宇雷、宋凯、吴庆春

面向航空航天工程突出力学素质培养的力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等奖

邓宗白、李明成、陈建平、陶秋帆、童明波

大学生旋翼类飞行器创新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唐正飞、朱清华、招启军、高亚东、陈仁良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飞行器动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张靖周、黄金泉、吉洪湖、谭慧俊、陈伟、李舜酩、王亚彤

强化基础知识 突出能力培养 全方位建设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新体系

二等奖

王友仁、陈则王、王成华、臧春华、周翟和、孔德明、姚睿、付大丰、葛玉蓝、赵国安

构建多维教学环境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实效

二等奖

何江胜、谢小苑、刘长江、徐以中、吴鼎民、朱波、王伟、梁道华、徐智鑫、王

基于友好省州合作框架的来苏留学生教育实践和模式创新

二等奖

何宁、孙雯、黄兴、David、李斌斌、钟芳、奚协、吴亦东、郭丽、李仲兴、徐守坤、陈小惠

“以学施教”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

二等奖

吕立志、樊泽恒、毛景焕、王晖、何畏、吴永祥、廉清、李雪飞、修巧艳、徐文俊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江苏省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合报)

李子全、王兵、周克印、张炜、朱方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2017

工程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特等奖

高存法、邓宗白、唐静静、沈星、史治宇、陈建平、张丽、严刚、金栋平、刘先斌

确定问题域 提升亲和力 追求实效性   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特等奖

徐川、何畏、王岩、赵玲、孔令华、陈红桂

需求引领,学科交叉,跨界整合——航空航天领域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等奖

聂宏、江驹、左敦稳、陈国平、王严、周佼佼、楼佩煌、沈星、徐正扬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模式——面向航空航天工程的控制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等奖

吴庆宪、姜斌、张绍杰、陈复扬、唐超颖、刘剑慰、熊智、丁勇、盛守照、曾庆化、齐瑞云、夏静萍、陈晓明

本土原创学说引领的管理定量方法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等奖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徐海燕、谢乃明、菅利荣、吴和成、袁潮清、米传民、胡明礼、关叶青、楚岩枫

基于互联网突出自主性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王成华、洪峰、刘伟强、王龙军、胡志忠、邵杰、葛玉兰、夏永君

计算机软硬件协同贯穿式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二等奖

陈兵、孙涵、冯爱民、皮德常、马维华、朱小军、陈丹、杨志斌、陈海燕、王立松

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航空航天材料类课程改革与建设

二等奖

梁文萍、王少刚、江爱华、缪强、占小红、沈鸿烈、易洋、姚正军、顾冬冬、汪涛

面向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郭宇、陆永华、唐敦兵、安鲁陵、吴讯、于明礼、陈蔚芳、陈炳发

使命担当 追赶超越 着力培育现代飞行器设计拔尖创新人才

二等奖

夏品奇、姚卫星、郑祥明、顾蕴松、余雄庆、徐锦法、蒋彦龙、史志伟、周永惠、储瑾蓉

实施“群星计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

二等奖

陈夏初、王晖、侍旭、宋凯、王静

2021

空天科技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特等奖

吴启晖、雷磊、王成华、张小飞、洪峰、黎宁、刘伟强、牛臻弋、邱旦峰、张璐、郭力榕、徐燕明、徐艳惠、周贞琪

高端制造业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等奖

李迎光、朱荻、郝小忠、陈蔚芳、隋少春、游有鹏、徐九华、楼佩煌、何宁、朱增伟、丁文锋、卢文壮、孙玉利、沈理达

集成学科优势  深耕产教融合  构建“工程英才”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一等奖

施大宁、陶勇、孔垂谦、朱建军、王成华、朱如鹏、侍旭、李君、梁文萍、王静、袁磊、钱钰、贾佳丽、赵子玥、刘长江

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等奖

宋迎东、张天宏、孙志刚、于兵、崔海涛、毛军逵、王霄、王中叶、谭慧俊、徐惊雷、张靖周、黄金泉

艺工融合,以美育人:理工科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等奖

杨莉莉、昂海松、路漫漫、徐梦洁、李珊珊、王晖、郑祥明、孙佳敏、板俊荣、张启钱、张钟勤、朱琰

“两化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周德群、朱建军、邓晶、王群伟、虞先玉、涂志宏、关叶青、朱庆缘、吴菲、丁浩、刘丽丽、时茜茜、欧阳林寒、米传民、刘小杨

需求牵引、持续迭代——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陈兵、李鑫、孙涵、黄圣君、赵蕴龙、江爱华、刘哲、易洋、王立松、皮德常、马维华

强化价值引领 提升创新能力,航空科技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冯绍红、高存法、陆洋、郑祥明、佘明、许静、韩楚、钱征华、沈星、魏小辉、吕宏强、胡挺

面向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的可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二等奖

郭宇、田威、朱如鹏、傅玉灿、金霞、齐振超、左敦稳、周来水、陈炳发、杨文安、朱海华

高水平工科优势高校教师跨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江爱华、王成华、孔垂谦、易洋、陈兵、朱建军、梁文萍、刘长江、钱钰、马静

行业牵引,创新驱动——航空航天特色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实践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王晓琳、姜斌、阮新波、陈谋、王勤、刘闯、张绍杰、陈杰、李韪韬、朱永凯、唐超颖、黄旭珍、张跃

航空强国建设背景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魏小辉、聂宏、姚卫星、郑祥明、陆洋、蒋彦龙、昂海松、佘明、尹乔之、胡挺


校会协同六十年 搭平台建资源 创“力学+”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

二等奖

(合报)

高存法、陈建平(河海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明故宫校区: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邮政编码: 210016

将军路校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邮政编码: 211106

天目湖校区:江苏省溧阳市滨河东路29号 邮政编码: 213300